退出  |  首页  |  锐角网  |  留言板

被忘录

钱思旭 发表于 2024-08-11 23:04:09   阅读次数: 3

被忘录

被遗忘的永远在等待,被注视的永远在奔跑,愈行愈远。

                                            ————题记

    堪堪迈下车,就听见身后的门猛地并拢。公交车在身后轰鸣,排风机的热风打到耳边,包裹住我的听觉。一时间喘不过气,人流威胁着我不得不向外迈步。朋友盛邀我暑期去她家一聚,才让我硬着头皮往晌午的太阳里扎。踩在滚烫的地面上,浮躁由脚底升腾,身旁人流如水,面目无异。

    好不容易找到地址,不远处的高楼玻璃反光到令人睁不开眼。印象中这地远不是这样。正诧异,偶然瞄见一抹阴凉,便疾步奔去。阴凉笼罩下的是片老街区,墙壁上古法的骨瓷拼凑起记忆的纹路,却因为剥落的空缺而时有时无,清一色使用的蓝玻璃闪耀着陈旧的光,习惯了高楼商场柔光灯的人们不会喜欢居民楼里影影绰绰的光。熟悉感突然从四肢涌起。他什么都没有做,只是一直在 等待,在等待什么,看不清。路过他身边的行人、车流都没有因他停留,愈来愈快。就像一块橡皮,越来越用力地擦着画纸,孩子想要擦去过气的竹节人,重新添笔画上新兴的机器人。于是那双眼睛在蓝玻璃后越来越淡,老楼也快被繁华的大厦擦去。

    古朴的街道,蜜色的藤椅,被朋友唤作“阿奶”的老人正往盆里摘豌豆,即使手不灵活,但胜在耐心,时间像是停滞在她身边。她身边的女麦麦(女孩)也正埋头帮阿奶,嘴里嘀嘀咕咕。阿奶悠悠念着童谣“麦麦倪谢囊,阿吗共倪次湾荡(孩子你听话,阿妈给你吃馄饨)......老人唱一句,孩子跟一句,碰上不对的还会重头慢慢念,一盆豌豆就在一首童谣的时间中打发出去。露天下一家人的灶开得正旺,蝤蛑下锅爆炒的香辣冲击到眼前,鲜和香调动起凝固的空气,孩子乒乒乓乓地倒弄酱油醋,完事后又翘首以待,看准时机抽下一条蟹腿,得逞后又一脸得意。即使被辣得龇牙咧嘴,也只是抬手擦去汗,分秒必争地享用。时间被翻炒,被采摘,被孩子的笑声浸润,饱满且具有心跳。老屋的时间停滞不前,外面的时间奔流不息,人们顺着时间前进,迅速且不知疲惫,时代遗忘这段不起眼的时间,也包括老屋和附属的一切。

     这片老屋曾经是这座城市最繁华的地区,几十年前时代的风口吹到了温州,都说在风口,母猪都能飞上天,也的确,温州的商人站在风口,小到纽扣,大到汽车飞机,一包一包地把货从风口吹到世界各地,温州人也开始在世界各地留下温州人的经商头脑。随之而来的财富和发展机遇又像台风般席卷回到温州,外地人的面孔开始出现在街头,街上也有了小汽车,机场大道修宽了,大道的尽头有了国际机场,之后温州大厦等在时代红利堆砌下拔地而起。

      温州人向外打拼,向内建设,很努力也很成功,崭新的楼盘拔地起,街上的车也越来越多,同时房价、物价也成为了这座城市里年轻人打拼、焦虑的因素。老楼如短暂的辉煌,一闪即逝,不会再有人特地为他而停留,并送出赞赏,放在现在,他太普通了。

        人们早就在前期时代的起跑阶段跨越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可是时代红利发展得迅猛,直接跨越了爱与归属的阶段,反而向尊重需求层面和最终极的自我实现冲顶。青年全力奔跑,老人步履蹒跚。一者越快,一者越慢,前者回首,后者早变成一个点,前者不理解,后者不解释。青年一心想让老者前进,却忽视了老者前半生的冷暖自知。当时代的发展忽略某个层级的需求,便会逐渐使这一阶层的人被遗忘,越往下数量越多的阶级被遗忘的几率与地位成正比。

         技术不断发展变迁,但是个体心理和文化结构的进化则像缓慢沉淀的老房。这份对老房的坚守,不仅是老人对“习惯”的执念,更是他们对之前慢时代的挽留。老人念旧,老屋也恋旧,但时代日新月异,承载着无数的注目,背道而驰,愈行愈远。繁华的五马商业街、神奇的空中轻轨、名扬世界的“东方犹太人”称号……以及,“拆”不掉的老楼。但无论是人为还是自然,都无法连根拔起那片老城。随老房一起老去的是年到暮年的老人,他们沉默但执拗,只是拄杖站在原地,守护着身后的老房。时代的洪水不会在意水面的蜉蝣,他们选择奔跑,老人却还站在原地,一直不语,任由其清刷,任由高耸遮蔽阳光,也不愿离开,阳光透过大厦的透明玻璃,不再粘腻,同时阳光里的温暖也被过滤,流向老房的只是工业化的蜡油。老楼里的时间布满水蒸气,侵蚀着其自身。

     被遗忘,被忽视,被时代抛弃。街道上的人行色匆匆,听不见也想不到身后老楼的沉默,老楼的人也追不上时代的步伐,时代看不见高楼大厦后的居民楼,听不见家长里短的谈话。都说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老楼就在原地等待着在记忆中的逝去,无声无息,连同那混沌的蓝玻璃和斑驳的瓷砖,老楼成了这座城市的被忘录,孤独而固执地记录一切时代的抛弃。

 


评论(0)

黄平
评分
75
部分修辞尚好,但是议论过多,而且议论语言有些陈旧

叶弥
评分
85
文章开头的描写引人入胜,但前后有些割裂。后半部分的说理有些强行。

何天平
评分
86
一篇相对成熟的散文,老楼成了这座城市的备忘录,也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被忘录。遗憾的是写作时缺了点抓手,新楼也好,老楼也罢,更像用来回应立意的符号,面目笼统模糊甚至过于标准化,缺乏了一些独特的感受空间。
总分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