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  首页  |  锐角网  |  留言板

被忘录

以你的气味命名我 发表于 2024-08-11 16:44:22   阅读次数: 3

    八点半,合上电脑,品晴终于做完了最后一个课件。蓝灰色天空的一个角落被折起,被抽离了移动的速度。品晴迟缓地从办公椅上站了起来,感到脊柱一阵酸麻。

    二十五岁,正是身体和心智都达到巅峰的年纪,正是什么困难都能扛得住的时候,品晴却觉得自己连一个瘦弱的脖子都快架不住了。这一年,时间总是轻柔又可怖地扼住她的咽喉,踩踏她的影子,在她加速的时候用重力分布不均匀的弹力带拉扯她,在她刹车的瞬间以一种令人难受的方式亲吻她的脚踝。在这趟回家的路上,她的喉咙、步伐、血液又在艰难地做着协调,努力维持长一点的匀速运动。

    品晴衡量自己生活的一个标准是自己对死亡的态度。一直到十九岁以前,死亡是品晴最惧怕的概念没有之一。五六岁时,死亡在她的脑海中是这样一个画面:自己的声音会忽然被抽干,身上顽固的色彩会被一个巨大的橡皮擦反复蹂躏,而诸如情绪、思考一类的抽象物质则会在一把庞大的刀下面破裂,她从此陷入一个绝对的、强制的“无”。每次一合上眼意识到自己会死这回事,她就会哇啦哇啦地大哭,响彻天地地大哭,仿佛哭了之后她就能够获得一个不死的特权。有时候实在哭得太刺耳,她妈妈和爸爸便会走过来问她怎么了。她会撕心裂肺地问他们:“我有一天会死掉,怎么办?”话一出口,妈妈和爸爸脸上都会不约而同地露出一个不陡峭的微笑,他们对死亡的漠然和平静是小品晴怎么也没法理解的。接下来爸爸便会告诉她死了可以到另一个世界,品晴不折不挠地追问如果到不了怎么办。妈妈冷静地告诉她:“那就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迹。”随着年龄的增长,品晴越来越明白依赖于重生、永生等极其不确定的幻想是不可行的,她开始寻觅妈妈提供的那条道路。每当死亡这一事实蔓上她的脑海时,她便快马加鞭地拍照片、写文字。就是妈妈那一句话塑造了她整个青春期的行为模式。

    然而现在,死亡的可怕之处逐渐被品晴淡忘了。那个让她颤抖的符号从一个抽象的未来变成了拉长的工作时间,能被几张专辑花光的工资,还有永远找不到的爱人。偶尔想起自己儿时对死亡撕心裂肺的恐惧,她会觉得有些陌生,有些难以记起。或许她终归变平滑了,放弃了对包括死亡在内的一切事物的抗争。

    品晴坐上公交车,左边是留着长长波浪卷、化着漂亮妆容的美人,后面打着电话又难以压抑的炫耀口吻谈论自己工作的成功青年,斜前面是悠闲地扇着扇子的老人。这三个人好像哪个都承载了一点她小时候所向往、所幻想的模样。低头忽然撞见手机黑屏上自己的眼袋,哈哈,这才是自己真的成为了的模样。公交车平稳地前进着,她平稳地回到了家。

     品晴回到家里。她暂时还很没出息地和家人住一起,但爸妈今天都出去吃饭了。她径直迈入卧室,打开淡黄色的灯,面对堆了许久没理的东西身子一阵瘫软。躺在床上滑了一小时视频号之后,她决定起来理一会儿东西。她把东西分成了扔掉、还需要用、暂时留着三叠。首先是一叠大大小小的工作资料,接着是专辑、明信片等大大小小的东西,她在找的过程中略欣喜地找到了几张丢失已久的明星小卡。理完这一叠之后闯入视野的东西便逐渐变得莫名其妙起来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买的收纳袋,已经快要忘却的学生时代的笔记和试卷,还有一个蓝紫色的本子。封面挂着赫然但怪异的五个字:“小晴记忆录”。

    品晴顺势打开这个本子,光晕克制地在纸上晃荡,她感觉自己打开了一堆灰尘。扉页贴着一张她儿时的照片,瞳孔闪烁着童真和成功结合起来的气息,好似精心打造过般恰到好处。她翻到正文第一页,时间轴迅猛地拉到了初中。那些本着“在世界上留痕”而做的记录在浪花中翻腾,在品晴的骨头里纠缠。记忆录。她努力拼凑那些她在这个本子上写字,剪贴照片,画画装饰的片刻,在正式阅览内容前她久违地陷入了一阵感慨和悲戚。这本《记忆录》想必是她真实而滚烫的青春吧,想必包涵了她现在难以企及的丰富的触觉吧,但她在成年后甚至没有翻看过。

    这本本子前三分之一的部分基本上是她每天的纯文字记录,用着一种可爱但是其实很不规范的字体,旁边贴满花里胡哨的贴纸胶带,布满荧光笔标题:

    

   “今天是上初中的第一天,其他都没有不好,可是不知道为啥就是好尴尬呀,我看着一个班那么多人我需要变熟我觉得好怕,特别是有那么多男生。”


    “呵呵,现在你还希望身边多一点男的呢。” 

    

   “呃啊啊啊啊啊!!上学真的是世界上最可恶的事情。到底怎么会有数学这么难的科目啊,我今天做因式分解做了三个小时还有好多没做出来。成年后不用学数学了真是幸福!”


    一股无病呻吟的气息穿来,品晴轻哼了一声。“这就是没有尝过社会之苦的人。才初一就怨难,我小时候真是做作嘞…”


    “暑假放了真的还不如不放我有种感觉,换个地方写作业罢了!气愤…”


    品晴觉得自己好像被有寒暑假的人偷偷炫耀了一番。

    一页一页翻着,品晴越发品尝到了自己曾经的矫揉造作和大惊小怪。正当她还沉浸在那一个个跳跃、咄咄逼人的字符中时,一张拍立得忽然映入了她的眼帘。

    这张拍立得是少女时期的她。这张照片里她呈现出的气质和前三分之一已经脱胎换骨。她披着违规的长发,点着细腻的假睫毛和一个有些古怪的、不太符合年龄的神色——一双破碎躲避的眼睛,眼眶似红非红,和扑朔迷离和镜头打光交相呼应。她穿着黑色短款牛仔裤和深红色的背心,旖旎在照片里。这张照片非常的美,但是却让品晴浑身起了鸡皮疙瘩。这是一种高高在上轻如薄纸的美,是一种绵软黏腻逃避一切的美,甚至于品晴现在看时的不适和陌生似乎也是那份美的一部分。从这一页开始,这本本子变成了贴满了拍立得和小照片。

    第二页整齐地贴着六张相片,看起来是同一天拍的。第一张是品晴和一个顺毛男孩在操场上拥抱在一起的合照。这张照片终于唤起了品晴一点第一视角的记忆——那是品晴初三时偷偷谈的男朋友,直到高一还在断断续续地联系,后面这段感情实在因为抗不住距离、家长、学业的压力终止了。她依稀想起那个男孩的名字叫什么什么志,是一个在摄影上颇有造诣的男孩,平时疯狂地给品晴拍照,被她的朋友称为“绝世好男友”,想必那些照片都是被这位志拍的。

    那时候,品晴和志每天偷偷传递不明不白的小纸条,两个人费尽气力去写各种数字和密码让对方破解自己那清澈的爱意。他们在一次学校组织的观影中坐在左右边,在黑灯之下互相将手指试探地伸进对方手指间的空隙中,触摸着燥热的青绿色空气,在手掌的温热之下如饥似渴地猜测对方心跳的频率。然后他们越走越近,在30摄氏度的操场上心惊胆战地将臂弯献给彼此,在放假的时候鬼鬼祟祟地一起出去逛街玩游戏,在考试的前一天肩挨着肩地打同一把雨伞走夜路,然后在男女寝的分叉之处缠缠绵绵地告别。但那段时间同样是很苦恼的。志实在太热衷于拍照了,迫使品晴的外貌一次次被强调,被放大。志作为一个“专业摄影师”,干上了指导品晴化妆打扮的路子,面部平整度、头肩比例和中庭长度这些品晴本不太留意的词汇开始环绕她。她和自己的身体在某种程度上变得密切了,她更加关注身体细微的变化,精心做呵护和调整。但她好像又和自己的身体更割裂了,就好像“她”和“她的身体”成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学校里的人夸志“爱人如养花”,品晴也幸福地笑笑,小心翼翼地藏匿自己的错愕。

    然而,这么一长串鲜活的回忆是品晴自己找回的,似乎并没有在这一张张颇具艺术性的照片里呈现。她感觉这些照片在努力尝试展现品晴生命的波痕,记录流转的情绪,可是她终究从这些照片里读出的却是无处不在的志。这些照片中藏着一个不可见的窥视主体,在竭尽全力寻找合适的角度去放大品晴身体曲线的优美,雕琢品晴在照片里的位次。这个窥视主体像一个描述者,一个艺术家,而不像一个叙述者、记录者。

    品晴艰难地翻过这几页略有些恐怖的照片,又来到文字行列。这里的文字变成了秀气的楷体,页面也变得干净舒爽了不少,左边有一点被撕掉的纸张的残余。

 

   “今天特别成功地考了数学138分,我尝到了努力的甘美。果然笔记体系的搭建是有用的。

  今天五三少做了一节,晚自习开小差了,但总体来说还算自律。  

   马上高考了,然后一切就解脱了,加油!”


    从这里开始,这本本子变成了规整的学习记录。她翻阅着,字里行间窥见了一个不诚实的小晴。她记得自己高中时每天挣扎在无穷无尽的作业和教辅中,时刻被机械化的焦虑缠绕着,无数个间隙有骂老师骂学校的强烈冲动,可落到笔尖的却只是标准的数字和一遍遍的自我安慰。她猜过去的自己大概是不想再一次消化和咀嚼苦楚了,从而在记忆录里笨拙地呈现了一幅励志的青春图腾。

 

    一晃眼,品晴发觉自己已经对着这个本子消磨了两个多钟头。她合上本子,将它放到“暂时留着”这一叠。说是记忆录,品晴却觉得更像是本“被忘录”。她记起的东西不是写在本子上的,反倒是那些本子忘记写、不想写、不敢写的东西。令她有所感触的是正是那些文字未曾勇敢地到达的池塘。而至于那本子上的内容本身——诚挚直接的表达,她已无法共情和理解;有色彩、有空间的照片,她只读出了自己被概念化为“美”的生命经验;至于高中备考时期乖戾的记录,她更只为那些没有得到书写资格的情绪而感动痛心。她不禁想过了五年,十年,几十年后再来看这本东西,她还能做到不被这些“记录”给蒙蔽吗?她还能记起她没写的那些东西吗?而有多少东西,是她已经干干净净地忘记了的?

    或许她终究要被遗忘。她永远没法真正地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痕迹。她所拥有的只有那极其狡猾的被忘录。


评论(0)

黄平
评分
89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情感把握得不错,只是写得散了一些也封闭了一些,可以想想怎么更为巧妙。

叶弥
评分
89
二十五岁的品晴认为,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标准是对死亡的态度,在生活中留下自己的痕迹,成了她人生的重要动力。但她后来发现,她走过的青春之路上,被她早已遗忘的一些东西,就是她留下的重要痕迹。本文构思巧妙,故事合情合理,行文不疾不徐。如果把笔记里记下的青春记忆再赋予更多的情感色彩和时代气息会更好。

何天平
评分
83
写得过于散漫了些,更像一篇情真意切的随笔,汹涌但很有压迫感。
总分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