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  首页  |  锐角网  |  留言板

人性默的杀孽——电影《默杀》观后感

林型炫 发表于 2024-07-04 23:21:04   阅读次数: 3008

  人是一种极其复杂,既善又恶,既可怜又可恨,依照人性基本逻辑生存的动物。

                                                                                ——题记                               

《默杀》这部电影,主要的内容总结下来就是题目那两个字,沉默,以及沉默笼罩下所造成的杀孽。哪些人沉默了呢?太多了,校长、方老师、李楠、学校保安、徐妈、学生们、陈语彤、戴警官、楼下群众……人们的沉默带来了剧情的主线与电影所要揭示的主旨——校园霸凌、家庭暴力、沉默霸凌以及权力霸凌。

  想说的太多太杂,所以笔者在这决定以人物一个个入手,刨析影片中所展示的默与杀。

  先说校长和戴警官吧,为什么先说这两人呢?因为他们的一个共性——为保护亲人以权谋私。校长作为霸凌者的父亲,在霸凌者出事后上下打点,贿赂上层、权压下层,使得上下沉默,致使林在福的女儿白白枉死。戴警官,面对儿子的变态行径只是选择暴力地打,以警官的权力、金钱息事宁人。这两人恶吗?善吗?都有,校长会感到愧疚,为李涵、林在福提供工作,多次为李涵女儿提供方便调动班级。戴警官会嫉恶如仇地调查罪犯,会为了李涵保护女儿的请求甩砸证据。他们后代不争气的遭遇令人感到可怜,以权谋私和沉默又令人感到可恨。

  再说深受学生们爱戴的方老师。他面对真相选择了隐瞒,站队校长一边。他因此恶吗?也许是的,但正如他自己跪下、哭着为自己辩解的那一句“我只是个人!”。他只是个人,面对已经死了的无能为力的学生,还有来自校长的压力,他选择了沉默以对。造成了林在福后来绝望后的杀孽,以及那些霸凌者变本加厉下的罪孽。与他相同,学校里的学生老师们和那个明明看见了霸凌现场的保安,这些人都出于人性自保、怕事的缘故选择了对罪孽的沉默,进而造成了霸凌者气焰的愈发嚣张、罪孽之火的越燃越旺。

  还有房东徐妈,她是个典型的小市民阶层。她恶,面对对门的家暴现场只是躲在猫眼后偷窥,面对尸体“在楼顶花圃底下”的消息只是感到“房子成了凶宅,租不出去。”的冷漠、自私。但她又善,为了海啸灾后的重建慈善活动献身献力,对所有人友善,为林在福提供廉价租房。

  陈语彤,这个人物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笔者自然地认为她懦弱无力,是个可怜的哑巴特殊生,是被霸凌的一方。可怜她的被霸凌,又可恨她的懦弱。但后来的反转却又令人发现其实她并不懦弱并不傻,她与林在福共同策划了对霸凌者的私人审判。她意识到父母、学校、社会无法给予她帮助,人性的沉默无法给予那些霸凌者以应有的惩罚,所以她沉默着承受一切,与林在福共同策划了这一沉默笼罩下的杀之审判。她可能善,从未想着伤害谁,一切杀只是自卫驱使下的反击。她也可能恶,逃避了法律,自行发动审判夺去他人生命。

  李涵,堪称复杂的典型。她何以在成为一个家暴的家长的同时为了女儿几乎愿意付出一切?她是个有学历当过会计的知识女性,为了女儿甘愿来到学校当一个擦地工;她遭受丈夫家暴;她在女儿小的时候目睹了女儿和家庭极致的厄运,孤独地搬尸体、保护年幼无知的女儿。她默默承受了这一切,并在这一切的作用下被扭曲,令爱成了牢笼、令厄运催发新的厄运。她那句“我都是为了你好”笔者听到时只觉经典,多么锋利的一把刀啊,令暴力被粉饰,令黑白颠倒,令一切分明恶的行为得以拥有了正大光明的檄文,站到道德扭曲的高点,使人沉默,使人哑然……她的沉默呢?林在福女儿出事时,在天台上和女儿目睹了一切,却出于保护的目的制止了准备再次拿剪刀,像杀死家暴的继父一般杀死霸凌好友慧君的霸凌者的女儿,也制止了女儿至少报个警的请求。怕事的沉默使霸凌者安然无恙,得以在后来讽刺地接着霸凌她自己的女儿。出校门时面对失踪霸凌者母亲焦急的盘问,报之以冷漠,恰如轮到自己女儿失踪后于校门口焦急盘问时遭遇的冷漠。她焦急着盘问,霸凌者母亲焦急着盘问,林在福焦急着盘问,小小一个校门口,见证了三拨人的焦急,也见证了三拨人共同遭遇的沉默。

  林在福。一个失去了女儿,面对其枉死无能为力的可怜的父亲,一个双手沾满鲜血,残杀了生命的凶手。明明是应该叫人憎恨的凶手,却又因为他是在极致的悲伤和申诉无门极致的无奈下才诞生了极致的愤怒感到理解。当社会无法给予正义,他选择了自己来当那个裁决善恶的刽子手。并且在公义得以申诉,邪恶得以被仲裁后自杀。

  还有那些众生相,愤懑的群众、记者、学校保安、老师、同学,他们在面对凶手林在福时一脸的打抱不平,那一不与其为伍的坚决是多么令人发笑?这些沉默过后的愤懑是为了什么?以坚决地憎恨反对林在福而感到安慰?还是说只是单纯的对杀人犯不耻?笔者不知道。鲁迅先生笔下的人性似乎是刻在人们基因深处一般,即使时代变迁,世代交替,张牙舞爪的沉默的看客永远都从未缺席。

  影片中有一个令人十分在意的隐喻——那只陈语彤眼里的白鸽。一说起白鸽,人自然而然地便会想起和平、美好,事实也正如此,那只白鸽代表着正义、美好、希望。影片开始,那只白鸽在受伤时被陈语彤和慧君发现,暗示后来被沉默掩埋的正义。上课时,一只白鸽撞上门窗掉落走廊,摔落在地流出鲜红的血液,上课的老师出门一看,然后便沉默地转身继续上课,告诉同学们一切照常。普通的场景暗喻了以老师为代表的一众看客的沉默所导致的血案,所导致的希望蒙尘。影片的结尾,是在林在福帮助下失踪逃脱得以获得自由的陈语彤放飞伤好白鸽的场景。这里导演的意思不言自明,霸凌者死了,杀人的林在福死了,李楠自愿承担了一切罪责,被霸凌的陈语彤获得了自由。正义似乎得到了伸张。但“白鸽“真的像影片最后表现的一样放飞了吗?一众沉默的看客依旧沉默,受贿的上层、行贿的校长依旧逍遥,私人审判下才得以伸张的正义……“白鸽“依旧没有完全痊愈,但导演表达了一种对美好的向往,依旧令白鸽放飞天际,认为未来会更好。正如影片中方老师创作的那本带有宗教意味的书里所讲:

            众生之行,引发觉悟之链,觉悟的终点,皆是,新生的起点。

  对美好向往、对希望坚信,但它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呢?影片揭露了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类霸凌现象,揭露了人性的沉默、自私与黑暗。多少年来有多少针砭时弊的作者与小说,有多少优秀的影片影视,它们引人思考,但似乎只是思考……

   

  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巨石,掀起了滔天的水花,水花过后,巨石沉默于水底,湖面似乎仍然平静?

                                                                    ——后记


范德清
张利利
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