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  首页  |  锐角网  |  留言板

吹糖人——古老技术的困境

郑语晨 发表于 2024-06-30 14:10:44   阅读次数: 34607

吹糖人——旧时北京的一个传统行业,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之一,据说由宰相刘伯温流落民间时发明。先前的时候,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加热着炉上的一个大勺,勺里放满了麦芽糖融化后的糖稀。令人惋惜的是,这项古老的技艺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慢慢消散于悠长的历史之中。

小时候来西溪湿地花朝节游玩的时候,曾经有幸碰见过一个吹糖人的老爷爷。老爷爷的摊子前围着一些穿汉服的年轻人。一些人礼貌地询问爷爷可不可以拍照,而拍了照之后却又匆匆走开。彼时年幼的我手里拿着一大堆七零八碎的玩意,十分好奇吹糖这一被称之为“非遗”的技艺,于是和家长一同走到了摊子前面,要了一个吹糖金鱼。

老爷爷闻言脸上露出几分喜悦,打开盒子的盖子,取出一小坨糖稀来。这糖稀是用麦芽糖所做,在阳光下是浅棕色的,闪着一点点金属色光泽,散发着淡淡的粮食甜香味。老爷爷不紧不慢地拉扯着延展性极佳的糖稀,渐渐地,糖稀之中混入了气泡,变成了更加诱人的金黄色。揉了一会,老爷爷将糖稀扯出一条长长的尾巴来,用剪刀剪断,示意让我放进嘴巴里面吹气。

随着我激动的心情,糖稀里面开始慢慢膨胀,被注入一些气体来。老爷爷把像球一样的糖捏成一个扁锤形,在前端塑出金鱼嘟起的嘴巴,又让我用力一些吹,好制作出两个鼓鼓的,小珠子一样的眼睛。吹好之后。老爷爷用竹棒蘸糖为金鱼加上鱼鳍,扯出鱼尾巴,点上眼珠,画上鱼鳞,递交给我。我又惊又喜,忙说了好几个谢谢,才牵着家人的手离开。

时至今日回想起这一温馨的记忆,才蓦然悟出这是自己里“非遗”最接近的一次。现在的我们想要了解吹糖,似乎只能在网上隔空看视频,一帧一帧去回味老师傅把握于股掌之间的老技术。可是呢,现在的人并非完全用欣赏的态度去评价:有人说吹糖人不卫生,有人说过时了没意思,有人说做这个一辈子赚不到钱,还有人说可以用机器批量生产……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带来更加先进而方便的技术,也给现代人带来了就业压力和日渐浮躁的心态——渐渐地,功利化的价值观取代了先人们费尽心思所传承的匠人匠心。绝大多数的非遗无法被冷冰冰的机器所复刻,他们的传承之路日益狭窄,数不胜数的古代传奇技艺失传,迷失在时间走过的路中。我们作为“观众”,更多的似乎只能去观看,了解,乃至购买,很难去帮助这些技术传承。越来越多的非遗技术和传承人走向了文化的“困境”。他们,它们,我们,中国人,该怎么办呢?

“后世风俗虽侈,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故物多不精”这是宋时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留下的感叹,大意为“后来的民间风俗虽然更加奢侈,但是花在制作上的功夫却不如古人,所以现在的物品大多不精巧”。这句话很好的预言了现在,不是吗?

吹糖人,一项古老的技艺,流传了数百年的民间俗趣,现在又该何去何从呢?中国人,要把文化自信展示出来!现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传承,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保护政策,举办了人才培训。这些吹糖技术的视频在外国受到极大的赞叹和欢迎,渐渐地,不仅是吹糖人,更多的非遗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作为学生的我们,虽然无法切身传承这项技艺,但是可以去了解,去欣赏,去介绍给身边人,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它。

古老的技术啊,请不要再历史中迷路!希望有朝一日,不再有老技术被遗忘或者面临失传,而是大大方方的展示出来,展示在全世界的舞台上,熠熠生辉,告诉五湖四海的人们:“这是中国的传统技艺!”


范德清
张利利
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