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  首页  |  锐角网  |  留言板

时结·流光

深空星月 发表于 2024-06-30 12:34:26   阅读次数: 337

时结·流光

节日,是漫漫时空打的一个又一个结,流转着光亮。           ——题记

 

春花,秋月,谁与我共赏?那些在节日时与你我共度时光的人,我们应该珍视,不然,在他们离开的日子里,我们只能于每逢佳节,将思念如盛开的花朵般绽放。愿结下花草香,结下碧波荡漾,结下明月光,结下念想,结下流年,不散场。

 

新年·贴联一幅满目皆春光

一大早,锦兮就冲出房门,她一整晚都没有睡。昨夜是除夕,她是看着春晚度过的,甚至还跟着打了一套八段锦,但仍精力充沛。今早,她穿着一身新衣来到客厅,在门把上挂上中国结,迎接新的一年。

爸爸妈妈也穿着新衣走了出来。

“新年快乐!”锦兮冲上去给了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

“跟你爸去把春联贴了,我去做饭。”妈妈笑眯眯地说着,走进厨房,双手忙碌地摆弄着锅碗瓢盆。

“好!”锦兮拿起春联,兴冲冲地冲出门。

“在古代,这叫新楹联哦。”爸爸向锦兮讲述着春节的历史。

她一边听着,一边摁住春联,满目皆是春光,皆是对新一年的期望。

吃过早饭,爸爸提着一串鞭炮对她晃了晃,笑道:

“走啊,出去放鞭炮!”

“快点快点!”锦兮嚷道。

门外,锦兮一手捂住耳朵,一手伸得长长地去点鞭炮。鞭炮“噼啪”响起,妈妈走出门,微微一笑:

“爆竹声声,祈愿福运万年长!”

“嗯!爸爸妈妈长命百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爸爸妈妈有你就是最大的福气!”

“嘻嘻!”一家人依偎在一起,望着“噼啪”作响的鞭炮,将幸福编织成爱的中国结。

时光在新年伊始就打上一个结,这流转着中国红的结,是国人最深的执着,最大的眷念。这个结,深深烙印在我们心底。

 

上元·提灯一盏将缘分照亮

夜幕落下,广场上的夜市热闹起来,天上皎洁的银月与地上缤纷的灯火交相辉应,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

暮雪提着一盏浅粉的灯穿梭在人群中,她穿着一身粉色的汉装,周围的人也无不身着传统服饰,或汉唐风,或民国风,或新中式,令人仿佛穿梭于时间长河,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天边的月似一盏灯笼,由九霄的云雾拉着走过夜幕。突然,一阵紧凑的鼓点响起,一声嘹亮的长鸣划破夜空,喧嚣的人群瞬间寂静。广场南边搭起的戏台,演员已经亮相,唱起京腔,暮雪也饶有兴趣地看着。

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曲越剧落幕,演员一句“我愿化作人间的风雨,在你,身边”,将暮雪拉回八年前那个元宵夜,同样的唱词,同样的腔调,如今再听,更是另一番风味。她已经从那个只会在舞台下欢呼雀跃、兴奋不已的小女孩儿,长成一个深深地爱着传统文化的大姑娘。自从八年前初听戏曲,她就迷上了这传承了千百年的不朽文化,立志将其传承万载。

那一盏上元灯,照亮了年轻人与戏曲文化的缘分。戏曲文化与年轻人相遇,交织,结成一个又一个结,织成一件璀璨的戏服,使中国戏曲容光焕发,传承为不朽。

国风的再度兴起,是中华五千年血脉的觉醒。多年后再回问自己一句,“中国,可还记得初见你时的模样?”去将传统的结编织成新的模样吧!

 

清明·淋雨一场打湿了过往

又是一个落雨的清明。飞翡这样想着,手上仍和着淡青的面团。

“囝囝,好了吗?”院子对面的厨房传来妈妈的喊声。

“快了,快了。”飞翡应声答着,她的双手在面团上加大了力度,仿佛在面团中倾注了所有情感。

窗外岸边的杨柳,细长的绿叶被如烟的微雨洗得越发碧绿,淡淡的草叶香也被斜风细雨送入屋内。飞翡一手端着面盆,一手护着面,不让雨浇上。她走进厨房,帮妈妈包青团。

雨渐渐停了,青团也蒸熟了,散发出浓郁的春天的气息。妈妈将一盘青团装进柳边篮子,“囝囝,去叫奶奶吧。”

“好。”飞翡转身跑进里屋,不一会儿,搀扶着满头银发的奶奶走了出来。祖孙三辈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去往村外的祖坟。

刚走到村口,只见对面山头上的杏林已变成一片浅粉,如清晨的霞。山坡上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信口吹响短笛,任牛吃草。

飞翡冲妈妈笑笑,在山野上张开双臂,踏一片春色,留芳。尽情享受村口牧笛声伴悠悠杏花香交织结成的春光。

这笛声与杏香交织而成的明媚春光,闪烁着灵动的光辉;这春天用纤纤玉手编织的淡青色的结,流转着生命的色彩。这春天与生命、先辈与我们结下的誓约,永远闪耀着光彩。


端午·捧艾一把读离骚朗朗

昕哗捧着一把艾草走到门外,坐在屋外的小凳上,双手似穿花蝴蝶翻飞,将清香的艾草编成艾虎。一边与客厅中包粽的姐姐炘烨闲聊着。

日上中天,昕晔已将艾虎挂好,艾草的清香将夏日的燥热从心底驱散。姐姐捧着两只热腾腾的粽子走出门,与昕哗一同坐在门口,递给她一只,然后迫不及待地剥开墨绿的箬竹叶,轻轻咬一口酱油色的糯米,粽香四溢。

一阵阵紧促的鼓点从门前的江面上传来,江岸上的人迅速多起来。“嘿呦嘿呐”的号子应和着鼓点——赛龙舟开始了!

只见龙舟上的汉子们滑动着桨,龙头下的鼓手热情澎湃地击鼓,喊着号子。江面上一条条色彩斑斓明艳的游龙争先恐后,岸上的人群也为他们喝彩。

“姐姐,你看那儿!”昕晔伸手指向遥远的起点处。炘烨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一只龙舟——不,确切地说是一只鸳鸯舫——缓缓前行,船头一名女子身着青绿的唐装,抱着琵琶弹奏着曲子,应着曲子唱着: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一曲《离骚》之长,从龙舟赛开始到结束才唱毕,歌女望向终点处的热闹,轻轻一笑,让船夫加快了摇橹的速度,向参赛的选手高声唱道:

“听锣鼓声声,引千帆破浪;路漫漫兮,直挂云帆济沧海!”

昕哗听后思索片刻,转身进屋,將一片艾叶打成馨香的结,挂在日记本上,并将这句话记在日记本上,记在心间。

时光在端午用艾叶编织成结,用它的清香驱散五月初五的毒,缅怀屈原的伟大,也将清新送入千万家。

 

中秋·画月一轮窗前谁眺望

十五的圆月洒下清冷的月光,扰乱游子的清梦。

瑞比娅提着油画架走上美院顶楼。三岁移民异国的她,已二十四载未曾回归故土。今夜是中秋,她在母亲的要求下为她画一轮中秋月。

从小接触西洋文化的瑞比娅无法为母亲画一幅故乡的国画,她只能画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即使无法画出月的清冷与云雾的缥缈。

瑞比娅在木凳上坐下,调好了夜幕的蓝与月的银白,抬起头仰望这异乡的中秋月。深蓝的夜幕上绣着点点星光,圆月如一颗润泽的珍珠,嵌在这深蓝色天鹅绒的中央。夜幕下的城市仍未入睡,但这喧嚣却扰不乱月光的宁静,天上地下仿若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瑞比娅看得出神。

”瑞比娅?”不知过了多久,一个沧桑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她知道是父亲查理,但没有回头。

“寒……寒韵?”父亲的声音再度响起,瑞比娅全身一颤,老父亲叫出的是她的中文名字,是故土与她间剪不断的联系。已二十四载无人如此呼唤她,如今,父亲的呼唤,唤醒她血脉中对故土的眷恋,乡愁与月光交织,编织成解不开的心结。泪水盈满眼眶,她仍未回头,回想起记忆中模糊的老屋,仿佛映在银月上,让她心安。于是,她提笔在画板上写下一列娟秀的小字:

千里共婵娟,心安处是吾乡。

时光向玉蟾借了一缕月光,在其中融入乡愁,编织成清冷而孤寂的结,系于游子心间,但故乡的模样总会在心头保留一丝温存,留与游子念想。

 

重阳·温酒一壶游子醉梦乡

婉琬提起小壶,放在红泥小炉上,转身坐回木椅上。

这是一座小木屋,说是婉琬的家,也不过是她躯壳的寄居之所,她心灵的家一直都是有奶奶的地方,但奶奶早已长辞于世。让她仍然停泊在这里的是窗外的菊花海,那是奶奶的遗愿。

婉琬提起小壶,缓缓倾斜,菊黄的粘稠液体流入杯中,如一块黄玉,泛着温润的光泽。她将杯举到嘴边,抿一小口,淡淡的菊香在唇齿间晕开。这种酒是醉不倒人的,但她还是醉了,让她醉的,不是酒,是菊香,是游子的梦乡。

窗外五彩的花海,远处云雾中的小山,使她想到了童年和家乡。她走出小屋,提着小壶,漫步在菊海阡陌之上,在菊香中到达山脚下。

她在山径上慢慢走着,轻轻怀念过去。在拐过一个弯后,温暖的金红色扑面而来。花海与天空的交界处,夕阳缓缓落下,她闭上眼,感受着这别样的温暖。霎时,她想到了王维诗中的茱萸,便转身摘下一支镀上金红的茱萸编成一个结,别在发髻上。

当她坐在山顶的亭中,夕阳已没入地平线,只留下几朵玫瑰色的火烧云,在风中漂泊。她不禁感慨:当手足遍插茱萸之时,王维的愁绪落在了哪里呢?或许是故乡吧。我的愁又落在了哪里呢?或许是有奶奶的地方吧。

唉——遍插茱萸,乡愁落在了何方?

由时空将茱萸编织的结,镀上一层夕阳的金红——那是故乡的光亮!漫山遍野的菊,在秋风中摇曳,飘散在风中的清香也结成一个结,指引游子回归故乡。

 

节日,这传承千年的眷恋,催促着我去爱身边的人,将我对他们的爱融于一言一行,珍惜与他们共处的时光。让这一绳一结为你缠绕我的思念,让这编织的挂念抵挡住时间的变迁,但别让眷念沦落成夙愿,而是让平凡的日子流光,让朴实的爱永恒。

 

时光的结,流转着光亮,我愿执子之手,共饮这流光,盼万家灯火照山河无恙。

 

 

 

 

 


范德清
张利利
汪元